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將三國人物牽扯上馬來西亞政壇時,又怎能漏了無論什麼時候都有百萬黨員的全國第二大執政黨——馬華公會呢?

# 11:翁詩傑 – 公孫瓚

這兩人人最直接的類比有三:

一、初期外在形象頗討好;
二、有獨行因子,恃才傲物,不懂省時度勢;
二、性格火爆,處事不計後果以致眾叛親離。

先說第一個。

公孫瓚是劉備的學兄,兩人師從盧植。有鑑於此,在初期的演義中,劉關張白衣舉事之際,在遼東、幽州已經有一定實力的公孫瓚對照料他們不少,帶他們一起出征“反董卓聯軍”的討伐戰,爾後甚至將其麾下猛將趙雲領兵外接於劉備(公孫瓚兵敗後,趙雲順理成章轉投劉備)。此外,公孫瓚組織了純白馬騎兵部隊,自號“白馬義從”,也著實彪悍異常,殺得遼東一帶的烏桓異族望風而逃。白馬將軍所向披靡,儼然遼東一帶的一號神人。

翁詩傑,身處馬華公會這個大染缸,因其不畏強權、敢怒敢言、不隨黨主流言論起舞的形象,被坊間贈譽為“馬華最後的良心”。也因為如此的君子形象,使得翁詩傑普遍獲得遊離選民的另眼相待;在2008年的全國大選政治海嘯中,馬華諸公在華人區、雪隆市區的候選人基本是全軍覆沒,獨翁詩傑在其耕耘多時的安邦 – 班丹區倖存。爾後,除了以“Ultimate Survivor”的姿態加官交通部長,時任馬華總會長黃家定和署理總會長陳廣才,也以大選成績引咎而退,形象討好的翁詩傑更進一步,成功問鼎馬華公會總會長。

再說第二個。

公孫瓚成名後,開始恃才傲物、剛愎自用,與最惡名昭彰的袁術建交、卻與河北一帶最大勢力的袁紹交惡,同時也與前上級劉虞鬧翻,將之滿門抄斬後佔領了整個幽州。

翁詩傑位居馬華總會長後,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。他不僅將“不畏強權”的特質提升了10倍(強硬地揭發牽涉眾多朝內大鱷的巴生自貿區貪污事件),然而卻也將他的脾氣硬度提升了10倍。對內,他執意要以強硬的手段,除掉他認為黨內最具威脅性的蔡細歷。

然後,就直接導致了第三個。

劉虞在幽州一帶,屬於仁厚長者般的行政長官,而公孫瓚對劉虞的做法,對公孫瓚的名聲造成莫大的傷害,其部下的向心力與忠誠度也日益渙散。到最後公孫瓚眾叛親離,沒有能夠信任的親屬將臣,只在易京築城自固,甚少出征。彼時袁紹示好議和,公孫瓚依然不鳥他,反而增強軍備,遂引來袁紹大軍的征討。公孫瓚沒有精兵更沒有良將,節節敗退以致無法再守,遂殺妻兒再自焚於高樓。

翁詩傑在努力揭發政府弊案此舉,是值得稱頌的,但想必也引來聯盟友黨、甚至是自家人的傾軋,為其眾叛親離的下場種下禍根。若說揭發弊案之事為情有可原,那麼致力打壓蔡細歷則是咎由自取。時任署理會長的蔡細歷已然放下姿態,表示願意共同合作,然而翁詩傑依然對其窮追猛打,非要逐蔡細歷出黨不可。此舉非但大大折損翁詩傑“君子”的面具,失卻了普遍馬華黨員的民心,受盡委屈扮演受害者的蔡細歷,更藉此鼓動其老樹盤根的基層,一舉反翁。此後,在“秘密第三勢力”導致“翁蔡齊走”的公投後,翁詩傑對於自己“不超過50%的支持就辭職”的言論反悔,但彼時已然眾叛親離,并於爾後的馬華公會重選中如預期落敗,也在稍後的內閣重組中失去部長職位,如今落得個無人問津的落魄局面。

當然,翁詩傑是比公孫瓚幸運的,至少不需要殺妻兒再自焚於高樓。其實眼下在野黨盛世,翁詩傑趁著還有形象老本,若舍馬華而轉投民聯、或成為親民聯獨立人士,想必還能挽回不少民望。但若遲遲不表態,只能隨著馬華泰坦尼一起沉沒了。畢竟,在馬華沉沒之後才來轉檯,除了不會給他帶來“棄暗投明”加分,反而會貼上“投機分子”的標籤,這輩子政途才是真真正正完蛋了。

# 12:黃家定、廖中萊 – 劉表

劉表,荊州牧,和劉備一樣是漢室宗親。坐擁中國版圖最富庶的一帶,同時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。劉表本為文人儒士,名列當時“荊州八俊”之一。在群雄蜂起、中國鬧得亂哄哄的三國早期,劉表走馬上任荊州刺史之際,收服周邊盜賊、穩定荊州局勢一方面尚算做得不錯,因此相對較少戰火的荊州,就成了許多難民遷徙的目標,並在這裡修生養息、發展營運。

然而,原為儒生的劉表,卻眼巴巴地讓自己坐擁的絕佳優勢一點一滴地流走。天下群雄相互吞併、最後只剩下一些歷經戰火而逐漸壯大的軍閥之時,不習軍事、卻坐擁荊州的劉表,在他們(曹操、諸葛亮、周瑜等)眼中不啻是一個“在鬧市中捧著黃金到處跑的小童”,明擺著讓大家去搶。在劉備落魄而寄居在劉表的新野城時,劉表忌其才而不敢大用,怕他逐漸壯大勢力(憑良心講句,忌諱劉備這梟雄也是情有可原啦);曹操爲了殲滅袁紹殘餘勢力而遠征柳城時,劉備建議劉表出兵襲擊空虛的許昌。劉表扭扭捏捏地,等到曹操班師回朝才來後悔莫及。當然,在曹操那邊,也是因為郭嘉看准了“表,坐談客耳”,曹軍才毅然空城而出。

後來曹操大致搞定了北部勢力,南下的第一站就是荊州。劉表恰巧在大軍開到之前病故,其次子劉琮繼承荊州後,直接投誠曹操。

說了那麼多劉表,干黃家定和廖中萊屁事?

當然,不是將劉表早期穩定荊州的功績給他們貼金,也不是認為他們和劉表一樣,是彼時文化界的泰斗(小黃書?說到馬華公會內的文化才子,那是翁詩傑的事);且看劉表的歷史評價:

《傅子》記載賈詡在見過劉表後,評道:“表,平世三公才也;不見事變,多疑無決,無能為也。”

《魏略》指:“劉表性緩,不曉軍事。”

《吳書》又言:“表儒人,不習軍事。”

郭嘉亦曾向曹操表示:“表,坐談客耳。”

當然,劉表也不是沒有好的評價,例如《后汉书•袁绍刘表列传》称“在荆州几二十年,家无餘积”,說劉表為人仁善、做官清廉……但這些都不關黃家定和廖中萊的事,所以表過不談。

如果是太平盛世,劉表足可成為一位愛民如子的行政長官,或者一介文化界泰斗,只可惜亂世中他的統攝軍事、多疑寡謀短板被一一凸顯;如果馬來西亞是政治清明,政府廉政愛民,黃家定或甚至不必當官、而以非政府組織的身份,搞搞對全民有益的“終生學習”運動,豈不美哉……只可惜政治清明是個神話,廉政愛民是個笑話。身為國內第二大執政黨,黃家定以推行“終生學習”作為馬華公會頭等大事,充分體現整個政黨在大方略上“逃離政治”的原型。

至於廖中萊,欣賞過了他在709催淚彈射入同善醫院、建議萊納斯將稀土輻射性廢料運回澳洲等等精彩言論之後,“萊,坐談客耳”,精闢至斯……或許還有點拖衰劉表。另外,有沒有人認為他位居馬華公會署理總會長的高位,是適得其所的?其署理總會長之高位之於他,同樣是“在鬧市中捧著黃金到處跑的小童”,明擺著讓大家去搶。不過今時今日的馬華好像也沒幾個適合上位的。或許該讓廖中萊和他的同姓老祖宗——廖化類比會更適合?

整個劉表集團,就像是馬華公會,徒坐擁豐厚政治資源、經濟資源卻拒絕正視現實戰況。曹操大軍一開到,荊州牧劉琮投降後,就立即被曹操丟到青州去了。恰巧的,巫統一聲令下,林良實和林亞禮、黃家定和陳廣才,就回家耕田了。

劉表在曹、袁兩大勢力對抗時,採取兩不相幫的騎牆態度;應允了袁紹出兵相助卻又按兵不動,想要永遠處於觀望位置。如此,一如天天喊改革的馬華公會,卻永遠停留在不知往哪兒走的十字路口,永遠觀望著華人選票的流向。

* 寫完了之後,忽然才發現……當年的“華教四君子”之一——一派儒生風範的民政黨主席許子根,好像更適合拿來類比劉表???

# 13:蔡細歷 – 曹操

蔡細歷,是另一個曹操型的人物。主要表徵,是在他的戰鬥力。

一個梟雄;一個經常被推到絕境然後逢生的戰士;一個打不死的蟑螂。

還有,一個“風流成性”的壞習慣,以及一個永遠被政敵攥住不放的把柄。

刺董失敗、宛城之戰、官渡之戰、赤壁之戰,每一次都可以是曹操的末日;性醜聞、被翁詩傑壓迫開除黨籍,也都隨時能終止其政治壽命(好吧,俺承認蔡細歷的小兒科得多)。

曹操的好色、與屠城的殘暴,是擁劉反曹者永遠的談資;一如蔡細歷的性醜聞,以及不知悔改的“我只是後悔每一次都去同一間酒店”(靠!!!還每一次也!!!!就是現在懂得經常轉換酒店了???)。

如果只是堅韌的戰鬥力,俺稱許蔡細歷與俺蠻欽佩的曹操有相似之處。然則作為一個整體,俺對蔡細歷沒有絲毫的敬意。End of Sentence。

* 就在俺已感江郎才盡之際,家中電腦也忽然間失靈了,昭示著俺想要“勤寫作”的豪情大概要暫緩一緩。幸而這《戲說大馬與三國》系列好歹也寫了5部、4大陣營共 14 號人物(沒寫到回教黨實在是因為對他們瞭解不深,再說俺再怎麼支持民聯,都覺得宗教立國是最愚蠢的事情之一,即便俺對“正確導人向善的回教教義”頗心嚮往之,而對回教黨一些領導人的高風亮節也很尊敬),也幸而這篇文有在公司的電腦存檔,才能將系列之 V 完整貼上。此後,在私家電腦復活之前,此小宇宙空間又再次被逼陷入無盡沉默的宇宙黑洞中……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